【胡瑗大讲堂※(26)】著名红学家孙玉明漫谈《红楼梦》(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3-20浏览次数:0

3月17日晚,著名红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孙玉明教授做客胡瑗大讲堂,以“《红楼梦》漫谈”为题,带领师生们体味曹雪芹卓尔不凡的艺术世界,感受星汉流年中那些曾经的风雅。本次讲座由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杜宁主持。

 


《红楼梦》中有瑰宝


    伴随着艺术学院毛云岗老师悠扬婉转的笛声,一曲《枉凝眉》瞬间将全场的观众们带入了红楼一梦之中。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作为我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孙玉明有着自己匠心独到的见解:“曹雪芹在那个时代没有学习什么高深的欧美艺术,但他能主动地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就是《红楼梦》这部小说最好的地方。”读红楼,品红楼,韵味无穷,孙教授在本次讲座中带师生们领略了一个不一样的《红楼梦》。

    从《红楼梦》独特而巧妙的“视觉艺术”,人物形象的刻画,事件的描述等方面谈起,孙教授幽默风趣地讲述了《红楼梦》中人们耳熟能详的“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片段中宝玉的迟迟不出场以及“宝玉挨打”片段中黛玉的迟迟不出场,又一并与《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出场,《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的出场相联系,生动形象地为师生们传达了《红楼梦》中典型的“千呼万唤不出来”和侧面凸显不同人物性格的高超艺术描述手法。

    《红楼梦》中的许多细节也值得我们细细揣摩。孙教授在提到自己参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文学统筹中与李少红导演之间的二三趣事时,也向我们刻画了一个古代豪门大家族规矩的繁琐复杂:古代的垂花门、妇人们装扮的差异、跪拜的礼节,等等。孙教授竭尽全力想给大家还原一个最贴近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传承这样的文学经典。“《红楼梦》原著像一块大石,87版的《红楼梦》像一堵大墙,一个锁着我的腿脚,一部挡在我面前,但是对于一些历史的细节,我个人是坚持要按照原著来。”

    《红楼梦》这部全人类的文化瑰宝留给后人的不仅仅只是旷世凄美的爱情故事,更多的应是其中古代文学著作中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它的文学艺术价值。


科学态度审不足


    孙教授作为一个著名的红学家,在研究《红楼梦》时没有只是一味地褒扬和赞美,他也敢于批判和质疑其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孙教授提出了文中的很多矛盾。比如人物的年龄忽大忽小:“黛玉跟着贾雨村去荣国府的时候,书上说那时黛玉六岁,一下到了荣国府,王熙凤问就变成十三岁了,他们在路上走了七年呀”,还有就是人物排行的矛盾:“书上说贾琏是贾赦的儿子,贾赦呢又是贾政的亲哥哥,后来说贾琏是贾二爷就错了”,以及一些时序的矛盾以及人名的错乱。


    “讨论《红楼梦》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作者是不是同一个人的话题很多,现今存在的版本也很多,但现在我们都认为《红楼梦》中残存《风月宝鉴》的故事。”孙教授用幽默的语言,举例告诉我们《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非常复杂,“可以说后四十回的作者没有经历过曹雪芹那样大家贵族的生活,自然不了解一些那时大家内宅的规矩,所以到后面有些和前面发生了冲突。”由此导致的矛盾也很多,但不论如何,《红楼梦》能流行到现在,恰恰告诉我们它需要细品,而不能“迷信”。


互动中细品人物


    本次讲座前,我校从官方微信的留言中挑选了几个同学们比较关注的话题,孙玉明教授热情地谈论了自己的看法。


    “评价一个文学人物不仅仅只有讨厌或喜欢”,孙教授在回答“现代女大学生应该从宝黛两姐妹间学到什么”时这样说:“在评价文学人物的时候应该有两个标准:一是把他们当作现实生活中的一类人来衡量,二是把他当做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用红学前辈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中用“恨凤姐,骂凤,不见凤姐想凤姐”来评论王熙凤,就是给了人物一个丰满的形象,从而体现了文学人物鲜活性的特点。

 


    艺术学院的一位大二女同学在提问环节中请孙教授对她最喜欢的刘姥姥进行评价。孙教授分析道:“刘姥姥傻吗?不,她不傻,她其实是装疯卖傻,她是个明白人。”同时他还举了书中的一些故事细节加以阐述。在孙教授思维缜密的回答中,这位女同学表示:“首先孙教授对文中的故事信手拈来充分表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其次他敢于批判《红楼梦》中的漏洞也表明他是一个严谨的学者,我受益匪浅。”

 


学生记者:俞佳慧  方芷毓

摄影:祝洁辉、张皓一、李建纲、梁珀榕、罗淑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