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大讲堂※(28)】上海新锐作家、青年文学评论家做客胡瑗大讲堂,讲述青春、文学与梦想(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05-20浏览次数:0

      5月19日晚,上海著名青年作家张怡微,上海著名青年作家甫跃辉,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批评家李伟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青年批评家黄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青年批评家金理,我校文学院青年博士郭公民,受邀作为胡瑗大讲堂·青春版的开场嘉宾,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关于青春、文学、梦想的思想碰撞。讲座由金理副教授主持。

 


 

新锐作家的青春写作

    讲座开始,金理以一个小事例为切入点,他讲到:“许多人在认识文学这块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他们认为退休后或者是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就能搞文学创作,在他们看来文学创作的门槛非常非常低,似乎不需要任何专业素养的积累。”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甫跃辉首先发声,他认为文学创作和生活经历是有一定的关系,但并不是有故事就能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甫跃辉从自己的经历为出发点,向我们讲述了他的青春文学创作道路。“我来自云南一个靠近缅甸的偏远的小县城,生活的跨度相对于同时期的作家要大一些,从老家出来到昆明再到上海,这一路的经历回头想来都能写成一部书。那时我刚到上海,自己都不明白火车站是怎样运行的,面对这样的大都市更多的是一种不真实、不安稳,上海有好多地下通道,好像地是空的一样,我感觉没有踩到地上。这种感觉和在农村时完全不一样,就是这种细微的感觉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在回过头来以上海的角度看云南,以及以云南的视角看上海,我会发现这其中很多的不一样。后来开始写作的时候,对于这种区别会更用心,感受的更深刻,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人和事,这样子会更全面。”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经历给甫跃辉后来的文学创作增添一笔无形财富。

 



    张怡微也向我们分享了她的青春文学创作经历。张怡微成长于上海,她认为写作的两大源泉是家乡和苦难的童年。张怡微讲到:“把自己的经验经历转换成文学作品,这其实是一种单一的通道,每个人的机会只有一次,只有当你把这些家乡的故事和童年的故事全部写完,才会体会到真正的创作乐趣和推理乐趣。在台湾时我第一次接触到汉语在使用时的差异,对比香港与台湾作家对汉语的使用方法,我从中也受益匪浅,尤其是台湾对‘你’的使用,更具有想象空间,他们不断的扩展着大陆人使用语言的界限。这种差异与界限空间,在我看来是有创作空间与写作乐趣的。像在城市这种狭隘的空间里,没有故乡可依靠,我们对人心更加重视。我们会更关注伦理生活内部的一些问题,这可能是我们城市写作者更容易接近的。”

 

 

青年文学创作及社会环境


    对于青年文学所面临的当代社会环境,以及主流文学界是怎样看待80、90后的青年文学,金理把这个问题抛给李伟长。李伟长用一部电影来引入他的回答。《天才捕手》讲述了编辑帕金斯发现天才作家沃尔夫的故事,这种敏锐的观察力是非常惊人的。要想成为有潜力的作家,有些能力需要考量。李伟长讲到:“观察力对于写作者非常重要,这是基础能力。更重要的一种观察力是能否注意到社会结构性矛盾的变化。这种更为深层次的观察力是能作为判断一个作家是否伟大的依据。另一种重要的能力是讲故事能力。什么是故事?故事是情节吗?当然是情节,但又不仅仅是情节。我觉得有句话说的特别好,罗伯特▪麦基曾说:‘故事就是生活的比喻’,生活太复杂,人太多,为了要把生活说清楚,所以我要用比喻来说,这个比喻就是故事。关于想象能力,我们曾经也出过这样一道题‘你被困在这里’,这是需要发散思维与想象力的一道题。在文学的叙事模式中,被困在某一地方是基础的故事,该如何走出来才是需要深入挖掘的。有时候我们在刷朋友圈的时候,有些人写的文字让人看都不想看,但有些人的微信看了后忍不住点赞还会评论,这就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了。最后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得能把自己的感情,把情感放进去。”

 



    就当今网络文学盛行,以及网络文学中出现的内容低俗、文字粗糙、抄袭等种种负面现象,黄平发表了他的看法。黄平分析了网络文学持续走红的现状并指出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和不足之处。互联网不断发展中,早期留美学生效仿美国《读者文摘》开始创办文学性的杂志,以散文抒发对祖国的怀念之情;1999年,台湾诞生了华语地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诞生刷新了人们对文学的概念;2004-2005年,随着大量资本融入文化市场,网络文学被当作规模性的文化产业来经营,网络文学的文学结构因此逐渐被架空。黄平幽默地列举了一些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的例子,说明青少年群体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的欲望,企图在阅读“清穿”等网络小说中寻找精神慰籍的现象,这也是网络小说的核心生命力所在。如今的网络小说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位列中国文化产业的上游。同主流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受众更倾向国内的广大青年。但是网络文学同时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网络文学的发展壮大,要如何寻找有效的方式来有效的吸收、吸纳网络文学以及网络文学在主流文学中的地位问题是主流文学急需解决的问题。“谈论文学的本质其实就是谈论生活。”黄平如是说。

 

 

我们的文学梦想


    互动环节中,一位同学向甫跃辉发问,故乡的经验为他的文学创作带来哪些滋养以及经历过的乡村和城市的冲突是如何运用在写作中的?甫跃辉这样回答到:“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故乡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也把自己当成故乡中的一部分。其实现实中的故乡并不是小说中的样子,很长时间里乡村文学压倒城市文学,人们把太多美好的标签贴在农村人的身上,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方向不同,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作家也是不了解的。写作是虚构未知的事件,把自己的理解放在小说中人物的身上,在这种现实与虚拟的巨大碰撞中,所产生巨大的隔阂,这时就需要通过文学来表达出来。”甫跃辉的回答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接下来的一位同学提出更为犀利的问题:“鲍勃·迪伦这样一位民谣歌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否意味着当代文学应该让位于大众娱乐?”李伟长首先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诺贝尔文学奖仅仅是一个奖项,我们不能将其等同于文学标准,我们专注于音乐人的音乐作品才是最好的选择。”黄平老师补充道:“中国古代与当代对文学的定义是不同的,歌词算不算文学在于我们如何把握其内含。诺奖的范围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很多,有很多非文学家的人士也获得过诺奖。我们要知道诺奖是很多文学奖项中的一项,我们没有必要将诺贝尔文奖等同于一个文学标志。”

 



    最后,郭公民作为一名我校从事文艺学教学的老师,对学校鼓励原创文学,推进文学创作与评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今天请来上海优秀的新锐作家以及青年评论家面对面的为我们做精彩讲座,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之后一是希望学校能够与上海作协以及优秀作家和评论家建立起常态化的交流合作平台,二是在发展原创文学的同时要推动青年文学评论的发展。”

 



    讲座结束后,来自外国语学院的何同学表示:“我喜欢有年代感的文学,对当代80、90后的文学作品不怎么感兴趣,也不太了解,但是通过聆听今天的讲座,加之台上几位作家的深刻解读,让我对青春文学有了新的认识与了解,以后会对这方面的文学作品多一些关注。”

 

 

摄影:祝洁辉 钱佳丽 沈璐盼 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