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大讲堂※(30)】著名作曲家陈钢教授从梁祝“弹”起艺术之美(图)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14浏览次数:0

         12月13日下午,中国著名作曲家、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者之一陈钢教授做客胡瑗大讲堂,从梁祝“弹”起,带领师生们走进他的音乐之路,感受大艺之美。
 

 

 

《梁祝》是梦,是林妹妹


    “音乐是一种谈不清楚的艺术,所以音乐必须要弹奏和演绎。”陈钢教授由“谈”到“弹”,慢慢地带领大家走进音乐,走进《梁祝》。


    《梁祝》作为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被大家所熟知,陈钢教授就“《梁祝》是什么?”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他对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为《梁祝》取名“The Butterfly Lovers”(蝴蝶情侣)表示肯定,解释《梁祝》首先是一个美丽的蝴蝶梦,是一个中国人民的交响梦,其表达的是人们对爱情忠贞的向往。

 

   
    《梁祝》诞生在58年前的中国,怀着赤子之心的两个学生,抱着为创造中国交响好声音贡献自己微薄力量的愿望,心无杂念地将《梁祝》完成,并以此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曲目。可见,《梁祝》是时代的产物。然而,选择梁祝为主题进行创作同时又是偶然的,因此陈钢教授也将它称之为是从天上掉下的林妹妹。

   
     “《梁祝》为什么能活到今天,并且为广大人民所接受?”陈钢教授分析其原因时表示,《梁祝》把 “爱”作为主题,表现了人类共同的感情,具有普世的价值。同时,它从“民族化”的起点出发,以 “国际化”的视角架构,以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为题材,融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又选择将交响乐作为载体,融入西方特色,《梁祝》与世界对话,是中外音乐交融的共同体。

   
    随后,陈钢教授带大家欣赏了美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沙汉姆演绎的《梁祝》,剖析了《梁祝》各个部分的音乐表现形式。他以“唐诗,宋词和元曲”为喻,分别讲解了第一部分中“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二部分中停顿、起伏较多的形式以及第三部分中戏剧元素的表现。传达了《梁祝》中古代审美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一大特色。陈钢教授更是亲自用钢琴现场弹奏了《梁祝》的片段。


红色经典,传承记忆


    在欣赏了陈钢教授的红色小提琴系列中的独奏曲后,他同样对他眼中的“红色”进行了阐述。“红色并不是简单的革命,它是我生命中的主色,是我花样年华中的一抹朝阳,也是我蹉跎岁月中的血色浪漫”。

   
    14岁就参军的陈钢教授,有着特殊的人生经历。他至今对参军时的第一首歌——《解放区的天》,第一顿饭——小米饭,第一双鞋——山东老大娘一针一线缝出来的鞋,记忆深刻。尽管陈钢教授既不会拉小提琴,也没有去过新疆,但是在那个艰难的时代,他凭着内心对红色的追求,做出了许许多多的红色经典。 

 

   
    “为什么需要艺术家,因为艺术家能够在没有阳光的时候写出阳光,在没有早晨的时候写出早晨,在没有金色的时候写出金色。”忆往昔,再看今朝,陈钢教授不禁感慨现在的年轻人虽然身处阳光,过得幸福,但却常常写出郁闷、徘徊的歌曲,反而有些不如四十多年前活在缺少阳光年代的自己。陈钢教授常常给自己的学生放《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这支曲子,希望以自己的红色经历鼓励更多的年轻作曲家写出更多阳光的向上的曲子。
 

高举美的大旗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把美作为终身追求的信仰,更是在临终前强调“科学救国,美育救国”。殊途同归,“不论是音乐学院,艺术学院还是师范学院,都是继承美、传播美、创造美的场所,美也是所有艺术家的纲领。”一生与美相伴,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是陈钢教授对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颁发的“终身成就音乐艺术家”中“终身”二字的深刻理解。

   
    美能够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引用吴冠中先生的话:“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陈钢教授指出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在形而上提高到美的角度,注重美的培养,高举美的大旗。“美育救国实际上是用美育的灵魂救国,因为只有一个美的灵魂才能创造出美的环境。”以《梁祝》开篇谈到美,正是因为它传播了古典美,传达了对“真善美”的追求。

 

 

    提问环节中,陈钢教授对如何作曲作了详细解答,“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他表示老师对学生只能起一个引导作用,只有自己平时多积累一些东西,多听音乐,再经过消化和理解,才能做出让自己满意的曲子。


    艺术学院的一名大一女生听完讲座后表示,陈钢教授带大家享受了一场音乐与美的盛宴,“以前也听过《梁祝》,但只有这一次真正感受到《梁祝》中结合了中国元素和西方文化的浪漫的音乐力量。”

 

 

学生记者:方芷毓 

摄影:祝洁辉  梁珀榕 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