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大讲堂※(54)】与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面对面 畅谈文学与茶文化(图)

发布者:讲堂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12-18浏览次数:10

  12月17日下午,国家一级作家、茅盾文学文学奖得主、《茶人四部曲》作者王旭烽教授,著名作家、编审、出版人袁敏,知名茶文化学者、《琼蕊风流》作者陈永昊做客我校胡瑗大讲堂,通过对王旭烽新作《望江南》的解读,带领我校师生共品茶香、共赴书香。本次讲堂由我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长朱小芳主持。

  《望江南》一书耗时八年写成,是王旭烽教授暨《茶人三部曲》之后沉寂26年后的力作,发行量达到45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王教授表示,自己与湖州也有深刻的渊源,在作品《筑草为城》中写到了湖州长兴、南浔等许多地方。

  王教授介绍了自己创作《望江南》的初衷。她讲到,这本书原是《茶人三部曲》中的一部,是对作品中遗漏的一段历史事件的弥补,书名《望江南》来源于宋代的同名词牌。王教授详细解读了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一词下篇的抒情特色,阐释了苏轼作为超然的乐观主义者对过去的洒脱、对当下的把握与深刻理解、寄托于诗与酒的文人情怀。短短的词句中包含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与行动,也正是对王旭烽教授书中呈现的历史长河的映照。

  王教授指出,“文史不分家”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源头和背景,在当下的小说中,历史的分量依然举足轻重。“写一部长篇小说,只有拉开距离才能把一个人、一件事看清楚,才能把握那个时代的格局和走向。”王教授强调,要用中立的视角去看待与评判历史,尽量客观地认识历史背景。她的作品横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许多时期,她学习中国古代绘画中“马一角”“夏半边”的技法,从“光阴的缝隙”入手,着眼于能够反映时代大背景的边角山水,将时间与空间凝聚于一个个细节中,借由鲜活的人物、事件来呈现历史。在《望江南》一书中,王教授致力于全方位呈现出丰富复杂的世界和活生生的各色人物,他们都个性鲜明,由时代塑造,同时也塑造着时代。

  作为王教授半个世纪之交的挚友,以及她初入文坛时作品的伯乐,袁敏老师对《望江南》一书进行了多角度的深刻点评。同王旭烽老师一样,袁老师也强调文学作品要呈现历史,小说家除了在文学艺术上的技巧之外,也应该有对历史的严谨考证。她指出,王旭烽教授的小说中对历史的考证体现了学者的严谨,其中蕴含的小说家的智慧也是《望江南》畅销的重要原因,王老师能够抓住历史的缝隙且写出自己的态度。《望江南》还体现了茶人的浪漫,王教授在对茶文化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真正抓住了茶的秉性。

  我校校友陈永昊老师对《望江南》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引用高尔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指出无论文学作品写什么,最后写的都是人、是心。他表示,王旭烽老师是在人心上下了功夫,才能拨动读者的心弦。陈老师分享了自己的著作《琼蕊风流》,从不同层次、形态、学科等多个角度,讲述了茶文化的丰富知识,指出宋茶文化不仅是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其中的“和”韵、“德”韵、“雅”韵、“新”韵等内涵,对当代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参照、借鉴作用。

  本次胡瑗大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文学与茶文化的盛宴。来自教师教育学院的研究生陆越甜表示:“《望江南》一书中历史的严谨性超出了以往小说的水平,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回归历史,可见小说家的智慧与历史品格,几位老师的分享和解读也很吸引人。”来自人文学院的汤悦则同学表示,本次讲座让自己在写作方面受益良多,“王旭烽老师关于写作技艺的分享给予我许多新的角度,尤其是对于大时代叙事中小事件的选择、如何呈现历史等观点,引发了我对写作中细节的思考。”

  学生记者:王函僖  学生摄影:孙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