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大讲堂※(31)】知名教授何俊、王秦丰做客胡瑗大讲堂 与师生畅谈国学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07浏览次数:1

       6月6日下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何俊、杭州师范大学钱塘特聘教授王秦丰做客胡瑗大讲堂,分别以“胡瑗的精神及其启示”、“国学与君子之风”为主题,带领我校师生一起领略国学风采。讲座由校党委书记刘剑虹主持。

 

 


何俊教授:胡瑗的精神及其启示


    何俊教授首先向师生简单介绍了进行此次讲座的因缘:湖州师范学院校训“明体达用”来源于胡瑗在湖办学思想。接着便向我们介绍了胡瑗——一位生平经历不复杂,泰山十年苦读的鸿儒。胡瑗与孙复、石介二人被称为宋初三先生,于苏湖行教二十年,受邀在太学主讲。晚年致仕退居杭州。他的一生受到了众多学者认可,被确认为宋明理学的先行者。

 


    何俊教授强调苏湖教法的方式分为经义和治事。用当今观念来看,治事、经义,是分科教育的先行。经义构成了三观意识形态的架构,所培养的学生对三观认知、历史传承很重要。除书本外,根据社会的需要进一步传授其治事之道——以水利为例,学生还需旁修一门例如种田的实践技能。以治事为主的教育注重专业培养,专注于职业化路程。通常来说,这往往会淡化教育的人文关怀。但胡瑗在治事教育的同时没有让精神、思想、素养、变成零散的碎片,而是通过教育把经义与具体技术相结合——这样的方法,比起近代的教育理念甚至还要先进得多。


    胡瑗有言,“论其所学,为定其理。自出一义,使人各对。就当时事,使之折衷。”他从明理、论辩及应用三方面首次提出了以类群居的教学方法。何俊教授表示,“所有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能够解决当下的问题。”根据北宋的社会现实,胡瑗改革了教学模式并在当时掀起了潮流。在何教授看来,胡瑗的以类群居讲学、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与当今的小班教学十分相似。何谓“因材施教”?何俊教授介绍道:“第一,分类后让学生各自争论某一思想进行讨论,而后胡瑗再进行分析;第二,提出观点让学生与之辩论——这更偏向于论辩;第三,让学生对当下时事提出各自观点,这样的方式至少达到了如今国内博士研究生的学习水平。”穷经以博古是教育的手段,治事以通今则是其目的。


    在介绍胡瑗的教育理念时,何俊教授把胡瑗精神提炼为“理性”、“人文”二词,并对这两个词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理性”体现在将各种选择的后果理性分析,得出理性的建立是通过理性的运用而形成的结论;而“人文”则是道德与伦理约束下对万物的悲悯和仁义的选择。

    
    何教授认为,胡瑗思想留给当代的启示是开放性的。何教授在其讲座的尾声里提出,“地方经验的中央化和地方知识的普遍意义”同样能够应用到学校教育上,如何取其精华、理性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十分重要。在何教授的观点中,宋明理学的总体方向是不断向下的,而学校的建设如何做到“向下”是对管理者的考验;以胡瑗为代表的儒者在精神关怀等方面也给今天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如何给予改革开放后的精英、知识阶层以精神上的关怀同样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王秦丰教授:国学与君子之风

    
    在与大家一同学习了胡瑗精神之后,王秦丰教授通过“什么是国学?”、“国学学什么?”以及“国学与君子”三个话题对“国学与君子之风”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

 

  
    王教授首先提出,“国学”一词古已有之,而后近代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使“国学”有了更具象的定义。“国学”概念的雏形是黄遵宪在《国学报》中所提到的“纲目,体大思精,诚非率尔遍能操制。仆以为当以此作《国学史》,公谓何如?”人人皆知梁启超乃“国学大师”,但在王教授看来,梁启超并没有直接定义国学,只是指出了研究国学的路径。对于国学,邓实提出过一个范围极其广泛的概念、章太炎所著《国学概论》提出“国学本体”的概念、胡适提出“国故学”概念,顾颉刚、余英时、马一浮等学者对国学的定义也各有想法。王教授认为,国学就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统称。以学科划分,传统上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现代则分为文学、哲学、史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等;以思想划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及儒释道各派。从学习角度来讲,国学主要是指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从研究角度来讲,国学主要是指学术——是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国学学什么?国学的知识十分丰富,王教授认为,学习国学的重点就在于学习义理。国学义理的主要载体是文化典籍,可重点考虑学习《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及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关键概念。在主流国学认知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仁是孔子学说的最高范畴;义是儒家的重要思想范畴;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孝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忠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伦理道德规范;廉是一个政治伦理概念,与腐败相对立;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

  
    在国学的思想领域里,人的一生高度概括下来就是对内的追求和对外的追求:对内,指的是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丰富、知识的充实;对外即建功立业。对于建功立业各行有其不同的界定——作为一名教师,教出优秀的学生便是建功立业;作为作家,写出好的作品是建功立业;作为医生,挽救病人生命就是建功立业。“对外有时是不可控的,而对内是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国学的学习,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条对内追求的天梯。 

  
    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也是对内追求与对外追求的理想目标。王教授特别为大家刻画了君子的人格,并阐述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针对我校“践行君子之风”的育才理念,王教授还强调指出,学习国学是培养君子之风极其有利的条件。除此之外,王教授提出的“君子要好学、崇仁、尚勇以及力行”四点建议,也是我校师生践行君子之风的重要参考。

 

                                                                 
学生记者:蔡连素 黄诒燕

摄影:祝洁辉 张皓一 张雨昕